移动支付的全球化“打法”
时间:2017-04-28
近日,联合国环境署下的无现金联盟发布了一份报告认为,中国在移动支付领域已经明显领先于全世界,跨境游的火爆,使得中国支付
企业紧跟游客步伐,不断地在海外市场攻城略地,方便国人爆买全球
通过智能手机上的数字钱包进行交易正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与全球许多国家类似,中国正迅速成为一个摆脱现金交易的社会。中国互联网巨头迫切希望让移动支付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互联网咨询公司艾瑞的一项研究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市场的移动支付总额同比增长超过两倍,达到15.6万亿元人民币。
然而对许多人来说,通过银行卡的支付仍是更受欢迎的选择。
中国市场长期以来的领先者银联表示,去年其网络处理的交易额达到53.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1.2%。
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目前被阿里巴巴和腾讯,以及行业的新进入者百度所主导。
4月22日,联合国环境署下的无现金联盟发布了一份报告《中国社交和电子商务平台和中国数字支付生态的成长》,报告认为,中国在移动支付领域已经明显领先于全世界,普及率也最高。报告也大大点赞了中国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在推动无现金支付方面取得的成效,并将两家公司的成功经验总结下来,建议全球政府和机构吸取经验推广。
现状
三家中国互联网巨头正迈向全球
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目前被阿里巴巴和腾讯,以及行业的新进入者百度所主导。这三家中国互联网巨头正放眼全球。
阿里
在这三家公司中,阿里巴巴的关联企业、支付宝的运营方蚂蚁金服最积极。该公司于今年4月完成了B轮融资,估值达到了600亿美元。
而支付宝在境外市场的布局早已开始,甚至可以称为激进。
2016年支付宝先后在境外机场、北极圣诞老人村等场景开通了移动支付。其中日本的成绩最为令人瞩目,2017年1月支付宝和日本便利店7-11和罗森达成协议,这使得日本全境近1.3万家罗森便利店开始全部支持支付宝。此外支付宝还实现与日本东京地区的3500辆“日本交通“出租车的对接。
2017年春节前,欧洲米兰、慕尼黑、赫尔辛基机场上线即时退税到支付宝服务;2017年2月6日,芬兰航空客机接入支付宝可支持乘客的购物与服务的付费;4月4日,支付宝接入意大利首批店铺。上周在香港,支付宝还推出了港币服务,实现了业务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支付宝香港此前只能接受人民币付款。
根据艾瑞的研究,支付宝目前是中国最大的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今年第一季度市场份额达到51.8%。排名第二的财付通市场份额为38.3%。
微信
财付通为微信支付提供了移动支付技术。该服务去年也在海外推出了自主支付网络。
从2016年初开始,微信支付开始将触手伸至境外。目前,它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的11个国家和地区落地,其中包括了日本、韩国、泰国、中国香港等广受中国游客欢迎的国家和地区。
微信支付“人民币收款,向境外商家结算外币”的跨境支付模式也已全面落地,如今微信支付现已支持用户使用20多个国家的货币,包括日元、新西兰元、韩元和泰铢支付。
微信最新的计划是扩张在海外的办公室,欧美是目前的重点。另外一部分就是把微信支付在海外落地。
近日,微信支付团队联合香港零售管理协会,首次在香港公开讲解了跨境支付机制,并正式向香港市场发布“支付+会员”解决方案,为香港零售等行业增加动力。
微信支付团队表示,为顺应日益增长的商户需求,微信支付将“支付+会员”的解决方案带到了香港。“支付+会员”是指将顾客的“消费身份”与“微信身份”关联,在每次支付行为发生时,帮助商家识别消费者,并在后台提供一系列精细化的商业运营能力,为下一单生意打下基础。目前,微信支付已覆盖香港大部分主流商户,将会加大跨境业务在香港的投入。
百度
百度是这一市场的新进入者,目前的市场份额不到1%。去年4月,泰国泼水节中,居然多了百度的踪影。百度钱包在泰国曼谷、普吉、清迈、芭提雅等四个城市上线,消费者可以通过扫码完成境外支付。
有百度人士透露,百度钱包正在加速全球化生态布局,后续还将进入韩国、日本等国家,并将在港澳台进行业务布局。
据了解,百度钱包此次登陆泰国,接入了普吉、清迈、曼谷、芭提雅等四大城市热门商圈的400多家优质商户,全面承包了用户的衣食住行需求。其中包括了Fb.Banzaan Terrace、You&Me Restaurant、Lila Thai Mas-sage、Nantita曼谷包等为代表的众多“旅游攻略必去list”品牌商户。
在使用上,也比较简单。通过百度钱包扫描当地商户的二维码,输入所需支付的泰铢金额,就可以根据实时汇率自动将泰铢换算成人民币。
市场 中国移动支付领先全球
现在微信和支付宝都在不遗余力推进无现金支付,老百姓的热情也非常高。在很多一线城市,你已经可以实现无现金带来的便利:不用带钱包,只需一部手机,就餐、停车、购物、看病,一点也不会被耽误,生活变得更加快捷、简单。社会无现金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有数据显示:有89.3%的网民表示小额网上支付会用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而在线下的消费场景中,有52.9%的网民在便利店使用过移动支付,62.7%的网民在一些餐饮场所、商场使用过移动支付。
与美国相比,在移动支付的增长方面,中国完胜美国。市场调研公司 Forrester预计,2019年美国移动支付总额将是2015年的2.6倍;而据艾瑞咨询预计,同期中国的移动支付总额将增长7.4倍。
国际市场研究机构 Kantar TNS最新数据也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移动支付市场。中国互联消费者中有40%的人每周都使用移动支付,而过去曾使用过移动支付的互联消费者人数比例高达77%。
依托 中国游客出境游的快速增长
里昂证券今年1月发布的研报显示,未来5年内,中国出境游游客的年增长率将达到9%。到2020年,个人旅行总数将达到2亿人次。
官方数据则显示,去年出境游游客的总数同比增长12%,达到1.2亿。
北京一家跨境金融服务公司的负责人、资深业内人士表示,由于本地用户数量和持续创新的驱动,中国移动支付工具和技术具备强大的功能和极高的效率,胜过了全球其他市场的同类服务。
他表示:“中国人很快养成了移动支付的习惯。任何海外商户未来如果希望吸引中国游客,那么都需要确保优化交易效率,接受数字支付。”
目前为止,Apple Pay等国外移动支付服务在中国大陆市场仍很难具备竞争力。中国公司更熟悉本地用户的习惯和本土市场。“未来3年,在前往海外旅行时,越来越多中国旅客将只会携带自己的智能手机,并将钱包丢在家里。”
策略 扩张策略大不同
就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现在的扩张速度来看,支付宝无疑领先了微信支付一个段位。海外市场和国内市场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虽然两家公司瞄准的目标都是中国的出境游客,但微信支付在国内所拥有的社交优势,在海外市场却并不存在,在实际使用场景中更多取决的还是平台和海外商家之间的合作。而这种差距,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两大平台的海外扩张策略所致。
微信支付执行的是一种开放政策
微信支付主要执行的是一种开放政策,更多地依赖与海外银行机构和当地服务商的合作模式,把更多的主导权交给海外商家,和他们共同发展海外支付生态,微信希望做的其实还是服务和连接。2015年10月,微信与澳大利亚支付公司RoyalPay达成战略合作,或许是微信支付扩张策略的一个缩影。
中国游客在澳洲消费可以直接使用微信支付进行消费,但负责提供服务的却是RoyalPay,而不是理财通。比起微信支付的国际化,微信的国际化对腾讯来说可能更加重要。毕竟想要实现连接,仅凭一款支付工具显然是没办法实现的。
这部分努力的目标不是抓住更多的海外新用户,而是希望更多的海外公司入驻微信。他们针对的目标,其实是国内已经熟悉微信支付的用户,以及去欧美国家的中国游客。
对这些海外品牌有吸引力的部分,不只是微信的流量和用户数据。借助微信,他们可以更快地进中国市场。
微信在海外扶持的对象还包括海外的小众品牌。微信认为,他们也会把微信看作是影响中国游客的重要渠道。
支付宝在建一个全球支付网络
阿里巴巴全球化战略采取金融、物流、电商、文娱等业务并驾齐驱的模式,金融是一大支线。
投资也是海外扩张的重要手段,去年蚂蚁金服对印度版支付宝Payt、韩国互联网银行K-Bank进行投资。2017年,蚂蚁金服在海外的买买买还在继续并且加速,2月蚂蚁金服和菲律宾公司Ayala联合投资隶属于运营商 GlobeTelecom 的数字金融公司Mynt;3月阿里巴巴增持印度电子支付公司Paytm股权,成为其最大股东。今年蚂蚁金服还在积极推进并购全球第二大汇款服务公司美国速汇金(Money-Gram),还有消息称,蚂蚁金服正在和印度尼西亚当地一传媒巨头Emtek洽谈,一起成立一家合资支付公司。
通过投资本地金融机构、与本地巨头结盟合作以及将二维码搬到当地商家的柜台,支付宝正在建立一个全球支付网络,比微信支付一个市场一个市场拓展的方式更加迅速。在内地市场多次尝试社交化来应对微信的崛起受挫之后,支付宝钱包试图在海外建立先发优势——微信在海外有上亿用户,但优势并不如在国内显著。在国内市场不得志、海外却意气风发的公司还有很多,比如联想手机在中国无法进入前五,海外却能进入中国手机前三。
企业紧跟游客步伐,不断地在海外市场攻城略地,方便国人爆买全球
通过智能手机上的数字钱包进行交易正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与全球许多国家类似,中国正迅速成为一个摆脱现金交易的社会。中国互联网巨头迫切希望让移动支付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互联网咨询公司艾瑞的一项研究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市场的移动支付总额同比增长超过两倍,达到15.6万亿元人民币。
然而对许多人来说,通过银行卡的支付仍是更受欢迎的选择。
中国市场长期以来的领先者银联表示,去年其网络处理的交易额达到53.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1.2%。
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目前被阿里巴巴和腾讯,以及行业的新进入者百度所主导。
4月22日,联合国环境署下的无现金联盟发布了一份报告《中国社交和电子商务平台和中国数字支付生态的成长》,报告认为,中国在移动支付领域已经明显领先于全世界,普及率也最高。报告也大大点赞了中国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在推动无现金支付方面取得的成效,并将两家公司的成功经验总结下来,建议全球政府和机构吸取经验推广。
现状
三家中国互联网巨头正迈向全球
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目前被阿里巴巴和腾讯,以及行业的新进入者百度所主导。这三家中国互联网巨头正放眼全球。
阿里
在这三家公司中,阿里巴巴的关联企业、支付宝的运营方蚂蚁金服最积极。该公司于今年4月完成了B轮融资,估值达到了600亿美元。
而支付宝在境外市场的布局早已开始,甚至可以称为激进。
2016年支付宝先后在境外机场、北极圣诞老人村等场景开通了移动支付。其中日本的成绩最为令人瞩目,2017年1月支付宝和日本便利店7-11和罗森达成协议,这使得日本全境近1.3万家罗森便利店开始全部支持支付宝。此外支付宝还实现与日本东京地区的3500辆“日本交通“出租车的对接。
2017年春节前,欧洲米兰、慕尼黑、赫尔辛基机场上线即时退税到支付宝服务;2017年2月6日,芬兰航空客机接入支付宝可支持乘客的购物与服务的付费;4月4日,支付宝接入意大利首批店铺。上周在香港,支付宝还推出了港币服务,实现了业务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支付宝香港此前只能接受人民币付款。
根据艾瑞的研究,支付宝目前是中国最大的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今年第一季度市场份额达到51.8%。排名第二的财付通市场份额为38.3%。
微信
财付通为微信支付提供了移动支付技术。该服务去年也在海外推出了自主支付网络。
从2016年初开始,微信支付开始将触手伸至境外。目前,它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的11个国家和地区落地,其中包括了日本、韩国、泰国、中国香港等广受中国游客欢迎的国家和地区。
微信支付“人民币收款,向境外商家结算外币”的跨境支付模式也已全面落地,如今微信支付现已支持用户使用20多个国家的货币,包括日元、新西兰元、韩元和泰铢支付。
微信最新的计划是扩张在海外的办公室,欧美是目前的重点。另外一部分就是把微信支付在海外落地。
近日,微信支付团队联合香港零售管理协会,首次在香港公开讲解了跨境支付机制,并正式向香港市场发布“支付+会员”解决方案,为香港零售等行业增加动力。
微信支付团队表示,为顺应日益增长的商户需求,微信支付将“支付+会员”的解决方案带到了香港。“支付+会员”是指将顾客的“消费身份”与“微信身份”关联,在每次支付行为发生时,帮助商家识别消费者,并在后台提供一系列精细化的商业运营能力,为下一单生意打下基础。目前,微信支付已覆盖香港大部分主流商户,将会加大跨境业务在香港的投入。
百度
百度是这一市场的新进入者,目前的市场份额不到1%。去年4月,泰国泼水节中,居然多了百度的踪影。百度钱包在泰国曼谷、普吉、清迈、芭提雅等四个城市上线,消费者可以通过扫码完成境外支付。
有百度人士透露,百度钱包正在加速全球化生态布局,后续还将进入韩国、日本等国家,并将在港澳台进行业务布局。
据了解,百度钱包此次登陆泰国,接入了普吉、清迈、曼谷、芭提雅等四大城市热门商圈的400多家优质商户,全面承包了用户的衣食住行需求。其中包括了Fb.Banzaan Terrace、You&Me Restaurant、Lila Thai Mas-sage、Nantita曼谷包等为代表的众多“旅游攻略必去list”品牌商户。
在使用上,也比较简单。通过百度钱包扫描当地商户的二维码,输入所需支付的泰铢金额,就可以根据实时汇率自动将泰铢换算成人民币。
市场 中国移动支付领先全球
现在微信和支付宝都在不遗余力推进无现金支付,老百姓的热情也非常高。在很多一线城市,你已经可以实现无现金带来的便利:不用带钱包,只需一部手机,就餐、停车、购物、看病,一点也不会被耽误,生活变得更加快捷、简单。社会无现金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有数据显示:有89.3%的网民表示小额网上支付会用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而在线下的消费场景中,有52.9%的网民在便利店使用过移动支付,62.7%的网民在一些餐饮场所、商场使用过移动支付。
与美国相比,在移动支付的增长方面,中国完胜美国。市场调研公司 Forrester预计,2019年美国移动支付总额将是2015年的2.6倍;而据艾瑞咨询预计,同期中国的移动支付总额将增长7.4倍。
国际市场研究机构 Kantar TNS最新数据也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移动支付市场。中国互联消费者中有40%的人每周都使用移动支付,而过去曾使用过移动支付的互联消费者人数比例高达77%。
依托 中国游客出境游的快速增长
里昂证券今年1月发布的研报显示,未来5年内,中国出境游游客的年增长率将达到9%。到2020年,个人旅行总数将达到2亿人次。
官方数据则显示,去年出境游游客的总数同比增长12%,达到1.2亿。
北京一家跨境金融服务公司的负责人、资深业内人士表示,由于本地用户数量和持续创新的驱动,中国移动支付工具和技术具备强大的功能和极高的效率,胜过了全球其他市场的同类服务。
他表示:“中国人很快养成了移动支付的习惯。任何海外商户未来如果希望吸引中国游客,那么都需要确保优化交易效率,接受数字支付。”
目前为止,Apple Pay等国外移动支付服务在中国大陆市场仍很难具备竞争力。中国公司更熟悉本地用户的习惯和本土市场。“未来3年,在前往海外旅行时,越来越多中国旅客将只会携带自己的智能手机,并将钱包丢在家里。”
策略 扩张策略大不同
就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现在的扩张速度来看,支付宝无疑领先了微信支付一个段位。海外市场和国内市场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虽然两家公司瞄准的目标都是中国的出境游客,但微信支付在国内所拥有的社交优势,在海外市场却并不存在,在实际使用场景中更多取决的还是平台和海外商家之间的合作。而这种差距,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两大平台的海外扩张策略所致。
微信支付执行的是一种开放政策
微信支付主要执行的是一种开放政策,更多地依赖与海外银行机构和当地服务商的合作模式,把更多的主导权交给海外商家,和他们共同发展海外支付生态,微信希望做的其实还是服务和连接。2015年10月,微信与澳大利亚支付公司RoyalPay达成战略合作,或许是微信支付扩张策略的一个缩影。
中国游客在澳洲消费可以直接使用微信支付进行消费,但负责提供服务的却是RoyalPay,而不是理财通。比起微信支付的国际化,微信的国际化对腾讯来说可能更加重要。毕竟想要实现连接,仅凭一款支付工具显然是没办法实现的。
这部分努力的目标不是抓住更多的海外新用户,而是希望更多的海外公司入驻微信。他们针对的目标,其实是国内已经熟悉微信支付的用户,以及去欧美国家的中国游客。
对这些海外品牌有吸引力的部分,不只是微信的流量和用户数据。借助微信,他们可以更快地进中国市场。
微信在海外扶持的对象还包括海外的小众品牌。微信认为,他们也会把微信看作是影响中国游客的重要渠道。
支付宝在建一个全球支付网络
阿里巴巴全球化战略采取金融、物流、电商、文娱等业务并驾齐驱的模式,金融是一大支线。
投资也是海外扩张的重要手段,去年蚂蚁金服对印度版支付宝Payt、韩国互联网银行K-Bank进行投资。2017年,蚂蚁金服在海外的买买买还在继续并且加速,2月蚂蚁金服和菲律宾公司Ayala联合投资隶属于运营商 GlobeTelecom 的数字金融公司Mynt;3月阿里巴巴增持印度电子支付公司Paytm股权,成为其最大股东。今年蚂蚁金服还在积极推进并购全球第二大汇款服务公司美国速汇金(Money-Gram),还有消息称,蚂蚁金服正在和印度尼西亚当地一传媒巨头Emtek洽谈,一起成立一家合资支付公司。
通过投资本地金融机构、与本地巨头结盟合作以及将二维码搬到当地商家的柜台,支付宝正在建立一个全球支付网络,比微信支付一个市场一个市场拓展的方式更加迅速。在内地市场多次尝试社交化来应对微信的崛起受挫之后,支付宝钱包试图在海外建立先发优势——微信在海外有上亿用户,但优势并不如在国内显著。在国内市场不得志、海外却意气风发的公司还有很多,比如联想手机在中国无法进入前五,海外却能进入中国手机前三。